春风里九畹香

文/进光中学校友 苏原生 写于1992年

 

       从大埔县城乘中巴到进光中学,登五虎山越葵坑村,一路山明水秀。绕过葵坑水库,汽车呜呜作响,沿着一流的四级公路九曲十八弯地盘桓而上。虽是小寒气候,却总如春风荡漾的开春时节。大帽山的神秀风光,宛如巨幅画轴在眼前徐徐倒展。这种情景,最容易把人的思绪带到那遥远的过去。

      小时候,每当大清早打开大门,看到云缭雾绕的帽山如同大海中飘忽的宝岛,心里总在想,那山漕里山顶上可有神仙?为什么四乡八里的乡亲们择坟建宅总要面对帽山?年纪稍大,便略知大革命时期名挂路线的革命家罗明,参加开国大典的知名人士肖隽英、荣幸得过周恩来总理热情接见的爱国华侨肖畹香,都是大帽山的骄子。

       六十年代中期,我的父亲胃穿孔吐血不止,用坠篮抬到百侯,已奄奄一息,幸得有百侯医院的救护车呼啸着把他老人家送到大埔医院。黄德群医生说要不是来得及时,便无法抢救了。父亲动完手术转危为安后,我久久地伫立在百侯医院的大门口,凝望着何香凝副委员长敬题的门匾,象思考着路应当怎么走,人应当怎么活这些大题目般地思索着由肖香先生捐资兴建的百侯人民医院和捐献的这部救护车所显示的意义。

离别家乡二十多年来,萧先生热心乡梓公益事业的义,一直不绝于耳。除百侯大桥、进光公路之外,包括嘉应大学、进光中学、百侯中学、华侨二中等十多间大、中、小学或独资或捐助的人民币,一九七八年至今便逾千万元巨款。

      过了进峰塔,前路是满眼的层峦叠嶂。汽车悠地转了个小弯,哟,无论哪个陌生人都会发出一声惊叹,在这海拔上千米的山坳上,一座座崭新的校舍,晃如月中蟾宫从天飘落!这,便是由肖老先生独资兴建、曾由副省长卢钟鹤和政协副主席杨应彬视察过、近年来乡亲们贸口不绝的大埔进光中学。吴南生、杨应彬、黄光正同志分别为学校的大门、教学大楼和礼堂题匾。连同教工宿舍、学生宿舍、师生食堂共六座建筑堪称梅州侨乡中学校舍第一流,名不虚传。难怪曾在这个山乡安营扎寨的边纵某团政黄光正见后喜不自禁地一连写了七首诗礼赞之:“若非四下群山见,疑入闽南集美村。”

教学大楼二楼正中悬挂着萧老先生的巨幅肖像。他那慈祥的笑容,使人觉得大地沐浴春色、人间充满光辉;他那睿智的目光,让人领略旅途的坎坷曲折和意志的百折不回。像两旁配之以“岂能尽随人意。但求无愧我心”的萧先生自撰自书自勉联,一百个人读之思之,自有一百种意义永的体味。而最引人注目的,也许应是这座建筑面积达5888平方米的八层教学大楼之巅,萧畹香先生亲笔挥洒的“进光中学”四个大字昂首蓝天,它似乎在呼唤着家乡的学子,有用的人生,应当从这里走向明天。

      家乡的人民政府理解海外赤子的真诚奉献。县政府及时接管并尽力完善这所完全中学,还把全校教职员工的户籍迁入县城户口,把进光中学列为县教育局直属单位并派出管日昌副局长兼任校长。管先生大家风范,巨匠运斤,仰止行止。

家乡的校长没有辜负萧老先生的厚望。八十年代初有关领导“三顾茅庐”请出的罗驰云校长,经过五年多呕心沥血的努力,把进光中学办成为有声有色的初级中学。三年前刚从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教育管理专业毕业的黄志放同志接任主贵副校长以来,他运筹帷幄,竞竞业业,有条不紊。由他探索实施的量化管理方法辅之以传统的定性化管理方法,使这所完中开创了全新的局面,被评为梅州市最具办校特色的二十所中学之一并向全市介绍经验,他那将才风度的干实家形象深受校内外人士的钦敬和爱戴。罗正严副校长多年来一直坚持教学第一线,始终站在教师的前头实干巧干,深孚众望。

      家乡的教师们没有辜负萧老先生的厚望。来这里工作的教职工收入比校外同等者高出十级以上的优厚待遇,大家团结一致众志成城,逐渐地形成了良好的教风,每届初中毕业升学统考名列全县前茅。1990年首届高三毕业生参加高考首战告捷,80多名考生被录取的有20多人,这凝聚着教师们的不少心血。

      家乡的学子没有辜负萧老先生的厚望。帽山诸村地处湖寮、百侯、高陂的边缘,一流的中学办到了家门口还享受免费上学和可观的奖学金。这对岭东省角里山中之山的大埔山区子弟,无疑是兰薰桂馥、德泽长存。这里书声琅琅,人才辈出。

萧老先生的壮举何以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啊呢?在浩如烟海的贺电贺信贺诗贺联中,还是理解他内心世界的老朋友黄光正一语天然:“肖翁办学倾全力。”人生在世,有道是钱不在多,心诚则灵。肖老先生曾不止一次地说过:论发财,我是小字辈,单百侯比我富的人,就车来载斗来量。听话人心里明白;萧老先生并非嫉妒人家,只是向亲人坦露赤诚之心。40年代初,萧先生就为百侯中学捐了款,还与前来募捐的罗明同志交上朋友,后来又为罗明再次出国办理入口准许证。在他那山高皇帝远、街市不得见、风多雾多世世代代文盲多穷汉多的生身故土进光村,早在30年代,萧先生就捐资在自己的“胞衣迹”旁边兴建培新学校;1956年重建校舍,由何香凝题匾,更名为进光学校;1983年投资二十余万兴建三层新楼,由私立初中改为正式初级中学;1984年,萧老先生参观厦门集美学村之后,决意耗资千万创办完全中学。与建完中同步或先后进行的,还有捐资300多万元开通了长达24公里的大埔县第一条标准化侨资公路,使学校北上县城、南下高陂连成一线;捐款8万元为学校培养21名大专毕业的中学师资;为学校提供了一套包括电脑实验室、语言实验室在内的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其他如学校水电设施、师生专用车辆、专线电话、学生课桌凳、师生床铺及一应家私用具,全由萧老先生购置;为奠定办学的经济基础,萧老先生还从自己的财产中,拔出一笔为数可观的专款作为进光中学的办学基金。此外,从三十年代到现在的所有教学经费全部由肖老先生承担,从幼儿园到高级中学,如今每年捐献的教学经费达40万元。在侨乡大埔,萧老先生被誉为陈嘉庚式的爱国乡贤。

据说,创办完中时,萧老先生身居海外心系故土、食不甘味夜不入寐,时常夜半起来琢磨研看挂在他寝室里的建校规划图。据说,目今年届90的萧老先生,每时每日都在惦念着进光中学,每周每月都希望能听到来自进光中学的喜讯。

      透过半个世纪漫长而艰苦的峥嵘岁月,我们所看到的,萧老先生所奉献的何止是千万重金,比这千万重金更珍贵的,是他那颗裹着民族之魂祖国之爱的赤胆忠心!那颗心,是暗夜中给人希望的火炬,是征途上震响心弦的晨钟!

      屈原在《离騷》中自咏“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尽管屈子自知分崩离析的现实社会离他举贤授能的美人(德才兼备的杰出人才)美政的政治理想还是那样的遥远,而他的殷国富民之心,他的滋兰树惠之行,他的上下求索之志,他的九死未悔之爱,二千多年来,有如春雷滚荡大地,有如春日光照人间!畹香先生号兰轩,我们大可不必去揣摩肖老先生的名号与《骚》句的含义是何等的吻合,而从整整半个世纪,特别是从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提出“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十多年来,去看肖老先生对祖国对人民的拳拳之忠、对家乡对事业的非凡壮举,其意义之所在,其影响之深远,则决非其雅号芳名的含义所能包含得下。

      我们不妨把视野移到萧老先生一生拼搏将近七十年的第二故乡——马来西亚柔佛新山,可知他治业有方,由他经营的种植业和建筑业扬名工商各界,先生“深为社会所钦崇,曾担任星马众多社团、学校、慈善机构的领导和重要职务,出钱出力,毫不吝啬,早年在柔佛新山创办宽柔中学,水平一流,名震星马。”(见《萧畹香先生传略》)可见萧老先生的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和身体力行,他乡故土一也!尤其是对人类教育事业的理解、重视和不遗余力的奉献,则一如他那掷地锵的名言:“在世界各国中,所有兴旺发达的国家都重视教育,一个地方能否发达起来,就看他是否重视教育”(见《当代中国华侨教育》中《广东省大埔进光中学》条)。

      进光村萧老先生故居西华楼接待室正厅。悬挂着蜚声中外的民国元老于右任先生落款“畹香老弟”的赠联“安居绿水青山畔,人在春风和气中。”本文无须估量这两幅人世间甚为难得的珍品的艺术价值,只想说说萧老先生来之不易的“春风和气”。少年时代的畹香先生,是个勤劳质朴、好文尚武的村童,犁、耙、、担、扛、抬等山民重活样样里手,就连舞狮、打棍、挥双刀,也极出色。出洋建业经商发了财,无论是回到积贫积弱的故乡,还是在人欲横流的星马,他都谦恭和蔼纯厚友善操守如一。不但从未染指诸如嫖、赔、吸毒之类的恶习,就连平常人视为理所当然的纳妾之举,亦从未思及。据说这是所有认识萧老先生的人最为之叹服的美德。他的结发金婚之妻廖惠志女士,一生为夫君的事业和儿女的成才操碎了心。

萧老先生一生克勤克俭。回到家乡的一次午餐,大家都说番薯(地瓜)又甜又香美味可口,而畹香先生则默不作声地连同薯皮薯蒂一齐落肚,在座的亲眷面对各自跟前的一大堆薯皮薯蒂而瞠目结舌、悔然自悟。类似这毫不做作的生活细节,在他的一生中不胜枚举。常言道“德昭家世昌,仁厚寿而康”,时运,命运、财运、家运,春风和运,何其难得!至于亲属请求资助,萧先生却从万里之外托人带回三把锄头;六十年代初多次寄回面粉、饼干、猪油等物品广分三乡;后来又多次寄回化肥帮助家乡发展生产;近年多次拨款给乡亲种果树、开乡道、购置自来水设备等等,自有家乡的子孙世代传颂。

元月九日,笔者偕萧老先生的侄孙萧潘生先生经西华楼侧登苦竹顶山。山路明灭,荆棘丛生。不知何因,家乡人大都沿习把这质坚秀挺象征富贵吉祥的竹子叫竹,而进光的乡民却谓之“苦竹”。我问潘生是否因篑竹笋味苦而含有“苦其心志”之义,他笑而不答。贴近山顶,潘生颐指前头一处颓垣,话说那就是七十年前他的伯祖畹香先生烧炭的窑迹云云。我仰望着窑侧那棵轻云天的苍松,呆立良久,忽闻不远处泉水叮咚,拨草径往,俯身牛饮,顿觉神清志爽。

其他文章